
10月21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公益慈善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辦,“互聯網公益慈善”首次成為大會論壇的組成部分。
論壇以互聯網為橋梁,以公益慈善為紐帶,來自中外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社會組織、企業、智庫的百余位嘉賓齊聚一堂,探討如何走好未來互聯網公益慈善之路。

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公益慈善政策制度
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巡視員 李 波
近年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作為普惠性的信息基礎設施,已經滲透到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成為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促進互聯網公益慈善的發展,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文件和標準,逐步建立健全規范、引導互聯網公益慈善特別是網絡募捐發展的制度機制,為互聯網公益慈善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目前,已經實現了慈善募捐方案備案全國“一網通辦、一網可查”,還先后公開遴選了兩批共20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全國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務。為加強對平臺的事中事后監管,民政部出臺了行業標準,并持續做好輿情監測、日常巡檢和投訴舉報受理,督促平臺履行主體責任。
互聯網公益慈善發展迅速,傳播快、效果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下一步,民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公益慈善政策制度,推動公益慈善事業與現代互聯網技術更緊密地結合;探索建立互聯網公益慈善全口徑統計指標體系,準確反映發展趨勢;加大對互聯網公益慈善的宣傳表彰力度;支持引導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創新發展和發揮作用;切實做好行業監管和風險防范工作,確?;ヂ摼W公益慈善健康可持續發展。

讓互聯網公益慈善成為愛的海洋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 孫宏建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為互聯網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發揮社會組織獨特優勢,積極搭建平臺,匯聚社會資源,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
為讓更多的港澳臺大學生親身體驗內地(大陸)互聯網的發展,感受祖國的傳統文化和科技發展創新成果,基金會已成功舉辦了五屆港澳臺大學生內地(大陸)網信企業實習;為推動網絡安全人才建設,基金會連續四年開展了網絡安全優秀人才和優秀教師、優秀學生評選;為助力脫貧攻堅、推動減貧合作,基金會出資1000萬元設立了網絡扶貧專項基金,組織知名網信企業與部分深度貧困縣開展結對幫扶;為不斷提高藏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基金會開展了雙語手機捐贈公益項目,幫助藏區部分貧困農牧民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生產生活中,讓他們切身享受到移動互聯網紅利;為動員網民參與社會慈善公益、推動人人公益理念,基金會發起了“9+1我們一起過大年”項目,在短短7天內籌款近300萬元,精準幫扶了河北、貴州兩省3264戶貧困家庭,話題閱讀量達5.6億,在網上掀起了傳播“善動力”的熱潮;為解決貧困地區隔代貧困問題,基金會與中國SOS兒童村協會共同開展了“事實孤兒我想有個家”公益募捐項目,針對“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的孤兒、類孤兒進行精準幫扶,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將與社會各界一道,抓住機遇,為推動“互聯網+”公益慈善貢獻力量和智慧,讓互聯網公益慈善成為愛的海洋。

用科技連接信任 共建公益新生態
騰訊公司副總裁 陳發奮
縱觀中國公益慈善版圖,數字化無疑是最亮眼的一抹色彩。從汶川地震后網絡捐贈的興起,到“冰桶挑戰”“99公益日”等一系列標志性事件的涌現,再到慈善法的出臺,一個互聯網慈善的中國樣本已經逐漸形成。
作為一家互聯網科技企業,騰訊很早就認識到,踐行社會責任、助力公益事業的最好方式,就是既能充分響應國家、社會和公眾的需要,又能有效調動自身的核心能力,即互聯網科技研發和產品創新。
“99公益日”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騰訊特色的互聯網慈善案例。自2015年由騰訊基金會牽頭發起至今,“99公益日”已經舉辦了五屆,每屆都會刷新網絡捐贈紀錄。例如,“99公益日”用戶捐贈人次從2015年的205萬人次增長到今年的超過4800萬人次,籌集善款總額則從2.28億元增長到24.9億元,短短五年實現十余倍的增長。
比捐贈人次和數額更可喜的是,今年參與“99公益日”的社會組織和愛心企業也雙雙破萬。這意味著,“99公益日”不但激發了越來越多普通人的慈善熱情,還幫助越來越多慈善組織和愛心企業等彼此連接,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在慈善法的保障下,共同構建起互聯網慈善的新生態。
通過生態共建,社會信任得以鞏固,向善之風得以蔚然。通過生態共建,民間公益慈善與國家主流議題得以同頻共振,形成互動互補。這種生態效應的一個生動詮釋是,今年“99公益日”期間,全國有30個省份的主流慈善組織依托騰訊公益發起扶貧動員,互聯網慈善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助力。
另一個“騰訊式扶貧”的案例是“騰訊為村”計劃?!膀v訊為村”的前身是十年前一個名叫“筑夢新鄉村”的項目。隨著項目推進,我們認識到,幫助鄉村脫貧不僅需要“輸血”,更需要“造血”,僅靠直接的物資捐贈無法根絕貧困。在萬物互聯的信息時代,連接是“造血”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騰訊為村”應運而生,根據鄉村治理和發展的需求,支持村莊定制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支持基層黨組織打造手機上的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滿足黨務、村務、商務、事務和服務等需求。五年來,已有全國29個省份的1萬多個貧困村和超過250萬村民,在“騰訊為村”平臺建立了數字家園。在這里,村務公開、黨群交流、技能培訓、生意對接,甚至聯絡感情,都在一觸之間。
這兩個案例遵循著同樣的內在邏輯:用科技連接信任,共建公益新生態。像這樣的案例,騰訊還有很多。經過多年探索,我們越來越堅信,對互聯網的善用,將為公益事業插上想象的翅膀,為社會信任構筑堅實的土壤。

賦能 創新 人人參與
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張 羽
第一個詞是賦能。在互聯網企業,我們會把很多事情當成產品來運作,包括公益。我們更喜歡用做產品的方式去做公益,利用平臺和技術優勢賦能公益,從而降低公益成本,提升公益效率。
2016年,我們面向全國發起了一個叫“頭條尋人”的項目,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互聯網賦能公益的項目。它借助“互聯網+”的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對尋人和尋親信息進行定向地域推送,來幫助家屬尋找走失人員,也幫助在救助管理機構的疑似走失人員尋找家人。
在互聯網時代,可以用秒來度量一次成功的尋人信息傳遞,這在以前恐怕是不能想象的。在這樣的高效率下,截至今年7月,“頭條尋人”成功找回了超過一萬名走失者。
只有用互聯網技術賦能公益,才能真正讓公益項目實現高效率、大規模、可持續。
第二個詞是創新。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壁壘,為社會各界參與公益創新提供了新的通道和新的思路。我們觀察到,互聯網公益的杠桿效應被激活,新理念、新玩法、新的社群關系不斷涌現,創新者正在利用互聯網改變行業、改變社會。
在網絡扶貧方面,我們發起了“山里DOU是好風光”“山貨上頭條”“三農合伙人”“扶貧達人”等多個項目。這些項目有別于以扶危濟困為主、以捐贈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公益項目,而是通過更創新、更有科技感的方式,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參與公益的機會,賦予了人們更多改變世界的能力。
第三個詞是人人參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公益的生態一直是“小眾慈善,大眾圍觀”。正是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壁壘,通過技術和產品,在規則和模式上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真正實現了人人可及。
例如,今年六一兒童節,字節跳動公益聯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一同發起了“圓夢精靈圖書館”計劃?!敖袢疹^條”用戶在線上就可以參與到計劃中來:通過公益產品“圓夢精靈”,用戶將自己的閱讀時長等線上行為轉化成實體的書籍和學習用品,捐贈給貧困地區的兒童。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創造出溫暖的價值,零門檻的參與方式充分調動了用戶的公益熱情。

從資源布施到數據賦能
阿里巴巴集團政策研究室主任、北京沃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朱衛國
在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已成為與電力平行的基礎設施。數據智能正在重構社會分工與協作,公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數字公益的實踐者和數字經濟的創新者,阿里巴巴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是完善公益政策的當務之急。
第一,公益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數字技術正在從電商、搜索、社交,向制造、教育、醫療、金融、公共治理等全方位滲透。擁抱數字技術已成為各領域的不二之選。與第二部門相比,公益慈善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差距很大,亟待在數據沉淀、計算能力、算法智能、平臺組織以及數字化監管等方面夯實基礎,制定專門政策予以引導。
第二,鼓勵運用數字商業的動能,實現公益的目的。前不久,支付寶發起的“螞蟻森林”獲聯合國最高級別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一個基于支付寶平臺的公益創意,可以在兩年的時間里,在中國西北的荒漠種下1億棵樹!這體現出數字商業驅動公益的強大動能?;ヂ摼W公益政策應當積極鼓勵和倡導這種具有跨界張力的商業向善機制。
第三,培育新的公益組織形式——公益平臺。數字技術催生出超越工廠、公司的新的組織形式——數字平臺,從而實現了海量主體與資源的超級鏈接。目前,這種組織形式在經濟領域已經得到廣泛使用,公益慈善也依托數字平臺實現了信息發布、眾籌、供需對接等功能,但如何依托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實現公益組織結構升級,培育出屬于第三部門的公益數字平臺,是相關部門需要組織力量攻關的問題。

用移動互聯網助推全民公益時代到來
水滴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沈 鵬
公益與慈善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希臘、古羅馬的互助救濟,到中國古代的兼愛施舍,公益與慈善伴隨社會發展不斷成長,伴隨物質富裕日趨完善。今天,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更高效的社會結合,還為增進社會的包容性與彈性做出了貢獻,正成為每個具有道德感的人的剛需,日益從他者需求轉化為自我需求。
水滴公益的初衷,就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給公益慈善事業帶來的巨大變革基礎之上:用移動互聯網賦予人類的新手段,把千百萬普通人零散、微小的善心匯聚在一起,讓它們隨時隨地綻放。自2018年7月正式上線以來,水滴公益聯合60余家公募基金會,整合公益機構、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各類社會資源,在大病救助、教育助學、扶貧救災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短短一年多時間,水滴公益平臺籌得善款近2.8億元,躍居互聯網公益平臺TOP3。同時,水滴公司建立了國內領先的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水滴籌,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家庭。截至2019年9月,這個平臺累計籌款達235億元,近2.8億人參與救助,產生了超過7.5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
在民政部和網信辦指導下,我們還積極參與新時代社會慈善體系建設,為《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的出臺提出意見,為促進公益慈善行業平穩順暢開展業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攜手相關平臺發布《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倡議書》,切實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的技術便利,真正把微公益、微慈善,做成全民公益、全民慈善,應該是未來社會公益與慈善發展的重要方向?!八巍弊鳛檫@一事業的實踐者和探索者,未來將更加努力,也期待通過這次研討,形成更多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規劃、幫助和指導。

以創新推動互聯網公益普惠發展,弘揚網絡正能量
百勝中國首席執行官 屈翠容
當今社會已進入一個全面數字化的新時代。線上線下的強大網絡,不但讓我們可以零距離貼近消費者和年輕人,激活他們的公益熱情,同時也搭起了我們和他們溝通的橋梁,引領正向價值觀,弘揚網絡正能量。
首先,我們要通過數字化賦能精準扶貧,用創新的方法解決扶貧攻堅和環境保護等公益問題,讓更多人共享數字經濟和互聯網發展紅利。
以百勝為例,我們積極利用數字化資源,長期支持扶貧,回報社會。我們探索了“信息化扶貧”。去年,必勝客啟動了 “扶業計劃”, 助力精準產業扶貧。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的黑松露產業是第一個幫扶目標。由于缺乏專業培訓,當地農戶的采摘方式破壞了野生黑松露的生長環境。百勝聯合當地政府和專家,對農戶進行線上線下指導培訓,讓他們掌握科學的采摘技術。同時,我們也加強了當地的供應鏈管理技能,以實現云南黑松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肯德基推出了可循環餐籃,并在“世界地球日”啟動了“這個餐籃很種草”的公益項目。我們依托線上線下渠道,帶動全國超過10萬名消費者通過掃碼,助力內蒙古超過100萬平方米的草原修復,為保護草原環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我們要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結合時代和年輕人的需求,用“融合創新”的形式弘揚正能量,助力中華優秀文化的推廣與傳承。
比如,我們與國家博物館合作,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國寶“活”了起來,與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近距離互動。在全國各地推出了文化感十足的肯德基“國寶耀中華”主題餐廳,讓國寶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最后,關于互聯網普惠發展,我非常認同在全球化的當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只有堅持開放、包容、普惠和共贏,勇于創新,整合資源,我們才能共創、共享充滿正能量的網絡空間共同體。
未來,我們希望通過百勝線上線下的流量,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參與進來,傳播愛與正能量;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貢獻更多力量。

認清“互聯網+”環境特點,助力中國慈善事業穩步發展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 戚學森
互聯網與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給慈善事業插上了翅膀,促成了近幾年中國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我們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公益慈善理念,更深入地整合慈善資源,更精準地對接慈善供求,更有力地強化慈善組織聯系?;ヂ摼W為我們打造了困境群眾求助社會的平臺、慈善組織動員社會資源的平臺、社會公眾參與慈善組織的平臺、慈善組織合作發展的平臺。這些平臺有效地連通了碎片化的需求與資源,為慈善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極大地推動著慈善事業的發展。而在這一融合與推動的進程中,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目前,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年度籌款總額中,已有超過60%的比重來源于網絡募捐。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平臺作為新型承載工具的雙刃劍作用,做好政策導向與危機預防工作。其間,慈善組織尤其要注意加強公益項目的品質把控,防止公益項目的碎片化和隨意性。不僅要將每一個公益項目做精做透,更要適應互聯網的需求與特點,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打造誠信慈善,提高公眾的信任度。
對此,我們期望能夠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大對互聯網慈善工作的培育和引導,可以在目前的2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基礎上繼續增加互聯網平臺的數量。在不斷提高平臺服務能力和質量的同時,把資源向基層延伸,可以特別針對基層小微慈善組織的需求,出臺政策,支持互聯網平臺加大對小微慈善組織的支持和服務力度。此外,應該進一步加大慈善工作信息的公開力度,讓慈善工作更具有溫度,更具有透明度,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力度。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對社會組織公益慈善活動的監管與服務,促使慈善活動合法有序地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保障我們的慈善事業穩步快速成長。
(《中國社會報》2019年10月23日第二、三版)
責編:仲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