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00:00
來源:本站
永州廣電消息(記者 周利國 周勇 蔣凌志)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發揮好志愿者的主體作用是關鍵。冷水灘區探索“體系+組織+項目”融合發展路徑,讓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勤于參與志愿活動,全區志愿者隊伍已發展到5萬人。
冷水灘區志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唐嵐:通過“小蜜蜂”云大數據平臺可以看到全區志愿者的分布情況,也可以現場連線看到正在進行的志愿活動。
冷水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大屏上,一場志愿活動正在開展:在梧桐街道白竹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由醫護人員和社區居民共13人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正在進行健康義診活動。
冷水灘志愿者 劉瑪利:總希望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達給每一個認識的人,如果有這種義診活動的話,(義工組織)都會通知我們,我們都會來。
活動組織方博益社工服務中心吸納的不僅有劉瑪利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也有像周玉秀這類普通的“有閑一族”。因為兒子兒媳常年在外務工,69歲的周玉秀和老伴承擔了照顧10歲孫子的任務,小孩的調皮貪玩不愛學習一度讓周玉秀一籌莫展,而改變始于社工組織成立的“四點半”學校。
冷水灘志愿者 周玉秀:他就是受到這些工作人員的啟發,他就進步了,學習也趕上了,所以我就自愿加入這個志愿者團隊。我也想來幫助這些老人家和需要幫助的人,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白竹亭社區有人口20200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324人,要真正打通宣傳教育群眾、關心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僅靠一個社工組織的幾名工作人員顯然不夠。
冷水灘區博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 唐金華: 首先是挖掘這個社區的領袖,培育社區骨干,再培育社區的服務團隊。我們總共在這個社區里面建立了11支志愿者服務隊,注冊的人數達到383人。
通過針對不同群眾開展公益服務項目,以項目為紐帶,志愿者與居民更多的串聯互動起來。社工組織還建立“社區時間銀行”機制,志愿服務時長可以累計兌換實物,也可“回購”相應時長的服務,以此調動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冷水灘區博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 唐金華: 從以前那種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的這么一個理念,那么這樣子的話,大大的提升了社區服務的能力。
目前,冷水灘區已建設30個高標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孵化培育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社會工作類社會組織16家,組建志愿服務隊伍150多支,登記注冊的志愿者達5萬人。出臺一系列文件,推動志愿服務工作規范化、數據化、常態化,激勵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
冷水灘區民政局局長王松青: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的功能,加大對轄區內社會組織的政策扶持、項目支持、督導培訓、監督評估的力度,增強社會組織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動我區社會組織建設和工作向全區所有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全覆蓋,向規模、規范、健康、持續方向發展。